1950年配先查配资,四川省一家名为“努力餐馆”的店里突然迎来了一群气度非凡的客人。他们身穿军装,神情严肃,却在落座后久久没有点餐。店内的老板娘黄三姑娘看到这一幕,心中不禁涌上一阵奇异的感觉。她放下手头的活,亲自拿着菜单走向这些客人,轻声询问:“客官,您需要些什么?”
几名军人朝她微微一笑,目光温和而深邃。最先开口的军人低声问道:“一菜一汤可以吗?” 这看似简单的点餐,却在黄三姑娘的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。她的眼眶瞬间湿润,几乎哽咽地问道:“你们认识我丈夫吗?”
原来,这简单的“一菜一汤”并非普通的点餐,它是她与丈夫之间早已约定好的暗号。黄三姑娘在那一瞬间明白了,这些人显然与她的丈夫有着某种联系。
展开剩余86%黄三姑娘,原名黄氏,生于1897年,四川崇庆县一个普通的杂货店家庭。她的父亲常年在外经商,家中偶尔会与他失去联系。为了维持生计,黄三姑娘和母亲商量后决定经营一间杂货店,专门卖一些丧葬用品以及日常生活的必需品。凭借她精湛的手工艺,黄三姑娘所做的纸花、金银锞子等小商品深受顾客喜爱,店铺生意也一直不错。
她不仅心灵手巧、持家有方,而且清秀的容颜和温婉的气质让不少男子为之倾倒。面对众多追求者,黄三姑娘大多以微笑回应,然而她的心里早已默默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投入到店铺的管理中。唯一让她心动的是对面杂货店的小学徒,车耀先。虽然两人从未有过正式的对话,但黄三姑娘总觉得车耀先是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。
有一天,车耀先在深夜前来找酒,黄三姑娘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,反而主动接待了他。看着车耀先显得有些紧张的模样,黄三姑娘忍不住笑了出来。那一笑,似乎让两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。之后,黄三姑娘借着结账之机,和车耀先独处了一会儿。虽然期间两人没有言语,但车耀先脸上红扑扑的耳朵却出卖了他内心的激动。而黄三姑娘也开始有些紧张,她害怕自己是否在自作多情。
直到车耀先的师娘上门,透露出车耀先的心意,黄三姑娘才如释重负,激动不已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情。然而,车耀先却因为觉得自己配不上她,决定参军,去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未来。车耀先的选择让黄三姑娘既心痛又理解,但她尊重他的决定,并默默地在心中为他祈祷。
车耀先在军队中表现优异,屡立战功,不久便破格晋升为连长。他的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后,便主动去找黄三姑娘提亲,而此时的黄三姑娘也在车耀先的离去中等待了多年,终于迎来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归属。
两人结婚后,生活简单而幸福。然而,随着车耀先投身革命,黄三姑娘也逐渐融入了这一事业。婚后的日子里,虽然车耀先常年不在家,黄三姑娘也在他前线的危险中时刻担心着。但车耀先在战斗中屡次负伤,特别是在一次战斗中,他因重伤差点丧命。幸亏有一位农民及时救了他,而黄三姑娘更是倾尽全力,守在他床前,直到他康复。黄三姑娘一度希望丈夫不要再参战,但车耀先坚定地告诉她,革命的责任使得他不能停下脚步。
随着车耀先在革命中越来越有影响力,黄三姑娘也逐渐在军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。她为士兵缝补衣服,关心伤员,甚至为一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帮助。由于她在革命军中的贡献,大家亲切地称她为“车娘娘”。而黄三姑娘也从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和使命感,逐步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。
在二十世纪30年代,车耀先收到指示,要转战地下。他开设了几家小店作为掩护,其中“努力餐馆”尤为知名。这家餐馆除了经营普通食客,还是革命者之间交流、传递信息的秘密基地。为了让更多贫苦百姓受益,车耀先设定了“薄利多销”的原则,保证餐馆菜品物美价廉,且推出了“努力餐”这一标语,表达出他对普通人民的关怀。
在车耀先的指引下,黄三姑娘全力支持了这家餐馆的运营,并且将其作为革命联络点。尤其是在1930年的广汉起义中,努力餐馆成为了众多革命者的避难所,帮助他们躲过了敌人的追捕。正因为这样,黄三姑娘和这家餐馆的贡献不仅仅在物质上,更在精神上,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进程。
然而,命运却对他们夫妇不公。在1940年,车耀先被国民党特务捕获,黄三姑娘无法亲自去营救他,只能在背后默默承受着无尽的痛苦与担忧。即使在战后的岁月里,黄三姑娘依然保持着坚强,继续经营着“努力餐馆”,支持着革命工作。直到1946年,她收到了车耀先的《自传》手稿,尽管心中充满了不安,但她依然把它小心保存,并继续坚守着丈夫未完成的事业。
终于,黄三姑娘在1950年收到了噩耗,车耀先在敌人的折磨下英勇牺牲。她痛苦欲绝,却也深知丈夫始终以革命为荣。她将车耀先的遗物捐出,把多年的心血经营的“努力餐馆”交给了上级,不再接受任何补偿。
黄三姑娘将余生献给了国家建设,培养了子女投身革命和国家工作。直到1954年,她因病去世,年仅58岁。她和车耀先被合葬,永远长眠于一起,彼此的爱与革命的使命也永远交织在一起。
车耀先与黄三姑娘的爱情故事,是那个时代革命烈士与英勇妻子的真实写照。夫妻二人一生奉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,他们的事迹成为了无数后人学习的榜样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智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